南雍历 | 十一月纪:文以载道,南雍正声
1911年11月12日
1911年,武昌起义燃起烽火,星火漫卷,照耀中国。农历11月12日,南京城破。时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的李瑞清坚守城而不离,曰:“炮火无情,尤应与百姓共之,同成齑粉,吾份也,使吾世世子孙出入此城而无惭焉,亦足矣。”不系黎民万千,不能作此语。
1932年11月1日
1932年11月1日,时日本侵略华北,逼近长城。朱希祖作《越秀山杂咏四绝句》,字里行间,满载忧患。
七七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山河沦陷,哀鸿遍野。朱希祖作《感旧绝句八首》,心越山海,共赴硝云弹雨。以文发声,其音铿然。
//前言//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文字,承载着一代代南大人的精神。以言为教,扬严谨学风;以笔为剑,发时代之先声。文字既存,精神不灭。
本期南雍历,让我们漫步于浩渺的历史时空,撷取那些泛黄的纸笺,聆听那些铿锵的音韵,通过探索文字的踪迹,窥见南大人的精神脉络,感受其一翕一张间、深切时代的呼吸。
01.文脉相传
1911年,武昌起义燃起烽火,星火漫卷,照耀中国。
时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的李瑞清安排全家至沪,独留宁开办平粜,安置难民。面对多方规劝,他仍坚定不移:“炮火无情,尤应与百姓共之,同成齑粉,吾份也,使吾世世子孙出入此城而无惭焉,亦足矣。”不系黎民万千,不能作此语。
农历11月12日,南京城破。李瑞清拒绝程德全担任顾问的聘请,写就《与程都督辞顾问官书》,其辞决绝:“傥缘宽假,使清黄冠归卧故里,俾孱弱之躯得送首邱之志,诚冥目至愿,土灰极荣。如必相迫胁,义不苟活,难沸鼎在前,曲戟加颈,所不俱也。执事其图之。”其后李瑞清欲离南京,学堂银钱账据全部交代清算,两袖清风而去。
图为李瑞清先生
胡小石于1909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曾师从李瑞清,后长期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胡小石无党无派,但心怀百姓,身系家国,与许多忧国忧民的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关系良好。
1931年,奉天炮响,警钟已鸣。胡小石目睹外患日深、民不聊生,曾作《杂诗》怒斥“狐狸亦当道,安问豺与狼?”并感叹“万哀天地夜,阖眼倘我存”。字字珠玑,饱含痛惜。
1950年夏,华东军政委员会陈毅将军来宁,在玄武湖翠虹厅约见南京文艺界知名人士。午餐之后,陈毅请胡小石先生赋诗留念,先生略思片刻,即吟五绝一首:“千秋倾城酒,十里送荷风。更以吞江量,完成跨海功。”
诗中满含对有“儒将”之称的陈毅将军的殷切希望,望其挟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气势,一举完成跨海作战、解放台湾之千秋功业。
左图为胡小石先生,右图为陈毅将军
02
士当弘毅
百年前,青年学子齐聚天安门。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风雷,震动九州。
这段振奋人心的文字出自罗家伦草拟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彼时罗家伦23岁,就读于北京大学。身为北京学生会代表,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心怀报国志,而矢志不渝。
1932年8月起,罗家伦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他以安定、充实、发展为治校方针,以“诚、朴、雄、伟”为学风,为数易校长、动荡未平的中央大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罗家伦著作颇丰,且多是深切时代之作。如《中国人的品格》《中央大学之使命》《新人生观》《知识的责任》等等。
他在就任中央大学校长时的演说中道:“我们正当着民族生死的关头,开始我们的工作,所以更要认清我们的使命,时刻把民族的存亡一个念头存在胸中,成为一种内心的推动力;只有这种内心的推动力才能继续不断的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以完成复兴中国民族的伟大事业。”他在演说中表达着热烈而诚恳的希望,希望大学不仅是教书育人之所,更要承担起守护民族文化的使命。
他在《知识的责任》一文中呼吁知识分子要摒弃混杂的思想,以思想证诸力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甲兵’,也是由此而来的。”不但要研究真理,并且要对真理负责,尤其要先努力把国家民族渡过这难关。时至今日,其文仍发人深省。
图为罗家伦先生与著书《新人生观》
03
以文发声
朱希祖日记中的一段话表明了其诗歌创作的志向:“诗不可苟作,作必于身世两有裨益方可动笔。”他研究历史与诗歌创作的目的一致,都联系实际以期推动社会进步。
如他在 1932 年双十节写的《长板桥寻明旧院故址》后半首云:“旧院荒凉悲夜月,新歌仿佛似明时。南朝多少兴亡恨,莫作渔樵闲话提。”当时秦淮河长板桥附近的明日院遗址是妓女们聚集之地,针对首都骄舍淫逸的社会风气,他作诗以警告国民党政府要记取六朝灭亡的沉痛教训。
同年11月1日,时日本侵略华北,逼近长城,古北口、喜峰口相继失守。朱希祖作《越秀山杂咏四绝句》,咏中山紀念堂云:“万家烟树莽回环,高塔中山不可攀。怕向海东回首望,正传烽火入乡关。”体现出先生对时局的深切忧患。
七七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山河沦陷,哀鸿遍野。而国民党军队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朱希祖为此愤慨不已,作《感旧绝句八首》,其三云:“壁垒森严黄歇浦,金汤巩固石头城。问君何事匆匆去,一经崎岖蜀道行。”(注:黄歇浦为上海别称, 石头城为南京别称)
朱希祖一直非常关心抗战战况,他在1938年3月23日写作《广益中学寓庐花木向荣生意怒发低回留恋慰小诗一首》:“嘉卉满园春意好,危楼一角夕阳斜。可怜姹紫嫣红外,血染河山尽作花。”该诗注曰:“时山西转危为安,而滕县、盐城相继失守,徐州危矣。”从满园春景的姹紫嫣红,到山河染血的凄怆之景,先生深处春色而意不在此,心绪当时跨越河川江海,抵达那片硝云弹雨。
图为朱希祖先生
04
一千年无此作矣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做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这是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美学大师朱光潜曾题诗称她“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的沈祖棻1932年春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习作的一首《浣溪沙》。
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此词颇为赞赏,评曰:后半佳绝,遂近少游。而此篇既成,“沈斜阳”的美誉不胫而走,传为一时佳话。
婉约含愁,思绪远悠。此诗并非少女怀春之叹,温婉淑静的文字背后,是对时事的透析,是对民族的忧虑,是为无奈,是此春愁。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我们回想1932年的那个春天,彼时日军局部侵华行动已拉开序幕,伪满洲国实堪司马昭之心,中华千里江山图上烽烟四起,显倾颓之势,迈入生死存亡之关。
国难当头,沈祖棻尚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但她身兼钟灵毓秀之灵气并忧国忧民之丹心,以对时事敏锐的嗅觉,含蓄蕴藉地将这份深沉的感情付诸笔下日常文字,尤以末句喻日寇进犯,国难日深。双十年华的少女,将她一份柔情赋给了这个国家。
“九一八”的阴谋诡谲触目惊心,“一二八”淞沪会战的炮响犹在耳畔。我们无法想见她舞墨的一方教室,我们无法窥见她挥毫时的心绪与感受。但通过这方纸笺我们或可触发心底深处的一点共鸣,共鸣近百年前南大人发自内心的叹惋:有斜阳处有春愁。
图为沈祖棻先生与信札两则
05
中流击水
满江红·浩浩长江
厉声教
浩浩长江,万里浪,挽澜击楫。同坐望,北楼钟鼓,哪堪别离。踏遍三山程门雪,勘明四海达摩壁。溯万象,何事主沉浮,观王气。
听晚唱,迎朝日。惜少壮,博奇志。叹青春豪放,笔端星驰。誉满六朝金粉地,此去天下谁相知?入梦里,明月照秦淮,长相思。
1952年,厉声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就读于地理经济地理专业。1956年,正值毕业季,厉声教在离开母校奔赴北京外交学院的工作岗位前夕作下了这阙词。
长江起兴,滔滔江水喻滚滚历史洪流,“挽澜击楫”四字既出,喷薄而出的是作者等新一代青年要投身于祖国事业大有一番作为的万丈志气豪情。视线放回母校校园,熟悉的景、熟悉的典、熟悉的城,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不舍,一时百感交集,只化作结尾一句“长相思”。
长相思,勿相忘。厉声教确未忘记母校的教诲,也从未忘却年少时的理想。在进入外交部后,他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是当之无愧的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
从南京大学一方校园作始,一个鲜衣怒马少年郎留下一笺诗文,挥手作别;此去赴京都、越五湖,满心宏图挥展才华和抱负;翻越一片片土地、跨过一个又一个海洋,他将文字点缀在世界各国、点缀在国际公约书上;回头来,他还是我们最最亲敬的“学长”。一纸满江红,实不知书尽又激励了多少代学弟学妹的理想。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左图为1953年冬,厉声教在南京大学北大楼雪松处
右图为1964年夏,29岁的厉声教在外交学院
图为1987年,中国驻巴巴多斯代办与厉声教在中国大使馆
06
那一年,你和我一样年纪
许诺,是南京大学中文系2002级本科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专业创作员、编剧。
2021年5月4日青年节,一首重填词的《错位时空》上线,听后不禁使人惊叹亦无言。一份填词、一段mv,将感情上升到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共同情感,激发国人心底最深的认同感和共鸣感。而词作,便是许诺。
“举起手,我说出同样誓言。”采访中她曾说道,写下《错位时空》的歌词时,今天的青年人和百年前的青年人在一片星空下的隔空对话的画面一直浮现在许诺的脑海中。
“虽然在宇宙的尺度上来说,一百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但对中国来说,一百年已经改天地换人间。”
“我看见,千万个可爱的你,不回头向硝烟深处归去。”
不知各位读者是否会像笔者一样想起年少时读过的魏巍的那篇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一名军人,许诺以身亦以文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是一百多年前肩扛五四大旗的革命党人,是以血肉之躯击退来犯外敌的中国儿郎,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筑起中华民族红色长城的伟大先辈们,是我们所讴歌的中国人民……
“我多想伸手紧紧拥抱你,告诉你,一切都尘埃落定。百年前你梦想的那个新中国,有多美丽。”
她做到了,她说出了,以真挚的感情,以呕心沥血如琢如磨的文字吟出了这首歌颂信仰的佳篇。
图为军旅词作家许诺
图为歌曲《错位空间》
尾声
拾起笔,落下几滴墨,蜿蜿蜒蜒,或连或隔,便成了文字。喻以情感,而后文学。
从五湖四海,我们捧着同样的期许来到南大;从一方校园,我们升起四方理想奔向神州万里的每一个角落。这一路笔耕不辍,这一路踏歌而行。
我们将始终铭记南大校训,我们将始终切近时代弦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自南大人的呐喊,将声声不息。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公众号、百度百科)
★
-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
文编|洛桐 刘越洋
美编|林彤璇
监制 | 徐梦钦 许驰 陈思
出品 | 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